鲁迅先生曾说:“青年应当天真烂漫。”我所理解的天真烂漫,是保持一颗纯洁善良的心,是愿意为了理想艰苦奋斗,是坚信中国未来愈发美好,是立志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。
走出象牙塔三年了,感慨岁月如梭、韶光易逝,但好在没有虚度光阴,也从未后悔当初的选择。在基层工作的这几年,我从懵懂无知,到慢慢熟悉基层情况,慢慢适应乡镇节奏,慢慢掌握工作技巧……基层磨砺了我的意志,见证了我的成长,帮助了我完成青年时代该有的蜕变,我对这段经历有说不完的感慨,道不完的感谢。记得高中母校的校门寓意是:走进去的是人,走出来的是才。我认为这句话放在基层也非常适用,因为对青年干部而言,基层是学习为人处世的学校,是锤炼党性的熔炉,是联系群众的平台,能够坚持在基层一线尽职尽责、任劳任怨,并且热爱这份事业,即便未来有一天暂时离开了基层,但那颗为民服务的初心、那份心系百姓的情怀是一定会永存于心,始终激励自己前行的。
“凡事以理想为因,实行为果”
2015年,根据组织安排,我来到了桂林市临桂区中庸镇。这是一个宛如世外桃源的小镇,群山环绕、义江相伴、民风淳朴,她安静得像幅画,却不失灵性,让人出神,又让人向往。国道两旁的水杉恰如两列士兵,笔直而整齐,与蓝天相得益彰,不偏不倚,天人合一,应了中国那句老话:中庸之道。
在这里,我先后从事了党政办、组织、妇联、团委等工作,也接触了三改、扶贫、农普、低保、村“两委”换届等具体业务,愈发觉得,基层干部担子很重,责任很大。记得刚参加工作没多久我就下村走访低保户,当时问了其中一位大姐家里都种养了些什么,她苦笑着说:“没技术也没资金,啥都没种,就养了个人儿罢!”我当时听后还有过疑虑:这不是安于现状吗?为什么不去想办法改变?当我完全融入基层环境、了解基层情况后,我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想法过于简单了,我看到的只是个例,改变基层现状、提高群众幸福指数,需要我们干部和群众一起努力、一起奋斗,我们有义务把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,有责任带领群众创业致富。
“欲事立,须是心立。”是基层这一环境,让我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,是党员这一身份,让我坚守了为民服务信念,我愿以青春之名,胸怀远大理想,追求崇高事业。
“倘能生存,我当然仍要学习”
三年来,我始终坚持学习三件事:做人、做事、写材料。
对基层干部而言,之所以成长得快,群众的力量是功不可没的。在精准扶贫工作中,我的帮扶对象是一个看上去不那么完整的家庭,一位妈妈独自带着两个分别在上初中和高中的孩子。小孩非常争气,学习努力、成绩优异,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“人穷志不穷”的精神。他们心地善良,每当我们为他们家申请到低保名额、产业帮扶资金、扶贫小额信贷机会的时候,他们总是不停地说着感谢的话。他们感谢党和国家的政策倾斜,而我要感谢他们让我学会了理解、珍惜、坚强和上进。
在基层工作,任务繁琐特别容易引起年轻干部的共鸣,庆幸的是,中庸这个大家庭格外温暖。领导们很有才华并且特别照顾年轻干部,从不吝啬“授人以渔”,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与群众打交道、与上下级对接工作的方式方法;同事们很热心并且很团结,我刚去到中庸的时候什么都不懂,很多工作都是小伙伴们手把手教的,有时任务紧急,大家也会相互帮忙,分工绝不分家。
因为主要从事组织工作,加班写材料成了家常便饭。无论是党建动态信息、经验性文稿,还是领导讲话稿,我始终抱着学习的心态,学他人的神来之笔,寻基层的亮点工作,惜墨如金、字斟句酌、千锤百炼,只为做一个有思想、有能力、重细节的党员干部。
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:“广大青年要自觉加强学习,不断增强本领。”我愿以青春之名,多看多听多学,在理论中学真知,在实践中悟真谛。
“青年应当有朝气,敢作为”
“90后”是一个年代标签,也是曾被质疑的代名词,但如今,越来越多的“90后”在大学毕业时选择了到基层去,到一线去,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,即便远离家乡、条件艰苦、任务繁重,但大多数青年人还是坚持了下来,并且无怨无悔。
还记得2016年我在党政办接待群众,第一次倾听村民的诉求,记录他们反映的问题;还记得2017年村“两委”换届时,天还未亮我们就提着选票箱去村里了;还记得2018年初全镇干部群众勠力同心,抓住了新型城镇化示范镇建设的良好契机,使中庸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群众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……
青年人就应当有所作为,青年党员干部更应该不辱时代使命,不负人民期望,做一个勇于担当、敢于作为的新时代青年。我愿以青春之名,不做好高骛远之人,拒做纸上谈兵之事,脚踏实地积极干,昂首挺胸向前进。
“选调生”的光环是那样耀眼,责任是那样重大。“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,唯有它发扬起来,中国才有真进步。”对于鲁迅先生的谆谆教诲,我愿以青春之名,立下选调之志,不忘初心、砥砺前行,为人民的生活谋福祉,为国家的兴盛出份力,为中国的未来奋斗终身!(编辑:SF)